張家界大鯢繁殖洞穴外溪冬季大型無脊椎動物
摘要: 2013年1月與2014年1月對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鯢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無脊椎動物群落和水質狀況進行了調查。共采集到動物117種, 隸屬于5門8綱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蟲107種, 軟體動物3種,甲殼動物2種, 環節動物3種, 渦蟲綱和線蟲動物各1種。兩年各采樣點物種數平均為27種, 七眼泉洞穴出水口(S6)物種數最多, 為33種, 騾子塔洞穴出水口(S1)物種數最少為15種。2年1個月中各采樣點大型無脊椎動物密度介于872.2~3511.1 ind/m2, 平均密度為1747.6 ind/m2, 水生昆蟲為優勢類群, 相對豐度97.05%, 其中, 四節蜉(Baetis sp.)、寬基蜉(Choroterpes sp.)、紋石蛾(Hydropsyche sp.)、鋸形蜉(Serratella sp.)、扁蜉(Heptagenia sp.)和朝大蚊(Antocha sp.)為最優勢的種類, 其豐度分別占總豐度的32.27%、9.15%、7.13%、6.61%、6.52%、5.45%; 基于Shannon-Wiener 指數和BI 生物指數的水質評價結果顯示, 各洞穴出水口溪流中, 烏木峪(S3)、院子(S4)和七眼泉(S6)水質最為清潔, 騾子塔(S1)和芭茅溪(S7)水質稍差, 有輕微污染; 功能攝食類群分析結果顯示各采樣點以收集者(GC)和捕食者(PR)為主要優勢類群; K-優勢曲線結果表明, 除了騾子塔洞穴出水口溪流(S1)受到較重的人為影響外, 其他采樣點基本保持了較高的物種多樣性。從兩年調查狀況來看, 張家界大鯢(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出苗期大型無脊椎動物具有較高的多樣性, 環境敏感類群優勢地位明顯, 通過估算稚鯢營養容納量推測,洞穴外溪可為野生稚鯢提供良好的餌料條件, 但一些自然繁殖洞穴外溪稚鯢食物可能存在不足的風險, 應加強保護區內喀斯特溶洞與大型無脊椎動物群落的保護。
梁志強, 王崇瑞, 伍遠安, 文立華, 危起偉*, 洪波, 劉訓華, 胡維軍. 張家界大鯢繁殖洞穴外溪冬季大型無脊椎動物. 中國水產科學, 2016, 23 (4): 931-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