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 年1 月和2014 年1 月對湖南張家界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5 個大鯢棲息地河段進行了大型無脊椎動物采樣調查.結果表明: 2 次采樣分別鑒定出大型無脊椎動物73 和78 個分類單元,隸屬5 門8 綱16 目,均以水生昆蟲為優勢類群,分別占總分類單元總數的90.4%和89.7%; 2 次采樣大型無脊椎動物平均密度分別為1610.4 和1671.4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別為11.22 和12.34 g·m-2 . 2 次調查各采樣點大型無脊椎動物Shannon 指數平均值分別為2.45 和2.33,Margalef 豐富度指數平均值分別為4.01 和3.76,Pielou 均勻度指數平均值分別為0.72 和0.69,表明大鯢棲息地河段生境質量有所下降.張家界大鯢棲息地河段大型無脊椎動物豐度-生物量曲線分析表明,騾子塔和芭茅溪采樣點河段生境受到中等擾動,七眼泉為受干擾最輕微的河段.基于大型無脊椎動物密度的Bray-Curtis 相似性系數的NMDS 分析結果顯示,在40%的相似度下,2013 年各樣點都可以較好地聚在一起,2014 年各樣點較為離散.對各采樣點在NMDS 第一軸和第二軸上的得分與環境因子的Spearman 相關性分析表明,河寬、銨態氮、海拔、化學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要量與大型無脊椎動物顯著相關.保護區內大鯢棲息地生境整體上仍相對良好,可以滿足大鯢的生態需求,但保護區的某些區域人為破壞較重.建議采取嚴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學的保護措施來遏制人為破壞,并逐步恢復大鯢棲息生境.
王崇瑞, 梁志強, 索紋紋, 伍遠安, 何平, 伍驥, 危起偉, 劉訓. 應用生態學報, 2017, 28 (9): 3032-3040.
附件下載:/Upfile/2016/10/12/2016101256836249.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