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江段作為長江中游和上游的分界位置有著較多樣的地理和生態特征。而葛洲壩下宜昌江段處于長江由山區河流向平原河流的過度段,河床底質組成和河道形態也具有不同于一般山區河流和平原河流的特性,同時該河段內還分布有中華鱘、達氏鱘、胭脂魚、江豚等水生保護動物,而了解河流環境和魚類時空分布特征對于該區域內漁業資源的利用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葛洲壩下至松滋口約80 km的長江干流江段作為研究范圍,通過水下視頻攝像技術,對該江段內河床底質組成進行了分類和對比;使用聲學多普勒剖面流速儀對河段內水深和流速進行了測量,提取了深度平均流速、平均水深和Fr(弗勞德數)三個指標參數通過聚類分析的方法將各河段的流速類型進行了分類;對浮游植物和漁獲物進行了調查和監測,并與葛洲壩、三峽建壩初期進行了對比;此外利用水聲學探測技術對該江段內魚類分布特征分季節和晝夜進行了探測和研究,并結合河流物理環境特征進行了分析和探討,以期為漁業資源和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