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作為典型的大型溯河生殖洄游型魚類,是現存鱘形目中唯一跨過北回歸線的種類,曾廣泛分布于我國近海(包括黃渤海、東海、臺灣海峽甚至朝鮮半島和日本海域)以及流入其中的大型河流(包括長江、珠江、閩江、錢塘江和黃河)。目前,閩江、珠江、錢塘江和黃河種群已經絕跡,長江種群是唯一還有分布的中華鱘種群。1981年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截流阻斷了長江中華鱘的洄游通道,原來分布在葛洲壩以上江段的產前棲息地和產卵場無法再被利用。所幸的是,截流后的第2年發現中華鱘在葛洲壩下至古老背約30 km的江段有產卵活動,后期逐漸在葛洲壩至廟咀約3.85 km的江段形成較穩定的產卵場,而產卵場面積僅為葛洲壩截流前的5%。但是,2003年三峽水電站開始正式蓄水發電,導致葛洲壩下江段的自然水文節律被打破;2004~2006年在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場實施河勢調整工程。這些水利工程影響了中華鱘在產卵場的正常分布和產卵活動。此外,由于受生境退化、環境污染、航運以及誤捕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加上中華鱘自身的生物學特性,長江中華鱘的資源量在不斷下降。盡管針對中華鱘保護采取了包括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全面禁止商業捕撈、建立保護區和實施人工增殖放流等一系列措施,但是仍沒有扭轉種群下降的趨勢。2010年,中華鱘被IUCN紅色目錄列為極危等級物種(CR)。
中華鱘性成熟晚、繁殖周期長,這是恢復種群的不利條件;但是雌性成熟個體的懷卵量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種劣勢。而這些特點充分說明了保護參加繁殖的中華鱘至關重要。因此,掌握中華鱘進入長江后完整的生殖洄游和棲息地分布狀況,確保每一尾中華鱘能夠順利產卵對中華鱘整個種群的保護和恢復意義重大。本文借助超聲波遙測和水聲學探測并結合微生境測量和地理信息系統等手段,2006~2011年研究了中華鱘進入長江以后完整的生殖洄游過程、中華鱘在葛洲壩下棲息—產卵場的精確分布及其適合度模型(HSI),確定了中華鱘在長江重點江段的產前棲息地分布及非生物環境特征(中生境和微生境尺度),建立了長江重點江段中華鱘的潛在產前棲息地模型,以期為中華鱘產前棲息地保護和人工改良潛在棲息地提供科學依據。附件下載:
/Upfile/2014/7/17/2014071758225081.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