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鱘(
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世界鱘科魚類分布最南的一種,屬江海洄游性魚類。20世紀70年代以來,由于葛洲壩、三峽水利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建立,再加上環境惡化的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受到嚴重威脅。1988年中華鱘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997年我國開始進行中華鱘規?;庇两窦航⒘烁髂攴庇暮髠溆H魚梯隊。到本世紀初,關于中華鱘產卵群體的個體形態結構、繁殖生物學習性,特別是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群體繁殖生態學和資源評估的研究,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人工繁殖是物種保護的途徑之一,而對后備親魚的檢查手段往往通過外科手術實現,存在致死風險,所以改變傳統技術,建立安全、無損傷的技術檢查親魚的健康程度顯得尤為重要,而B超滿足這些要求。國外B超在魚類的應用技術趨于成熟,國內關于B超在魚類應用的報道還很少。本課題就是圍繞B超在中華鰓內部器官的識別展開工作,為B超在魚類的應用提供理論基礎,為魚病的診斷提供有效無損傷的方法。本文通過weld-2018便攜式B超對不同大小,不同年齡的中華鱘心臟、性腺以及其他器官進行研究,通過解剖確定器官對應的骨板位置,主要得到以下結果。
附件下載:
/Upfile/2014/1/20/2014012041562929.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