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7~2020年期間進行的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生態調查報告,葛洲壩下近壩江段已連續幾年未觀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活動,這可能與該區域的非生物環境變化有較大關系。地形是形成流速等非生物環境因子的重要因素,底質是中華鱘進行自然繁殖活動的關鍵環境因子。因此本研究結合水聲學的方法和水下視頻影像技術,研究水聲學特征與底質表觀特征的相關性,并描述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場的地形(1999~2020)和底質(2004~2020)演變過程,結合長江流域的水文事件揭示變化規律,并分析地形、底質變化與中華鱘自然繁殖狀況的相關性,通過產卵年份撈卵區域的地形和底質數據提取,分析自然繁殖適宜地形和底質,最終為中華鱘人工模擬產卵場的構建、中華鱘潛在產卵場的篩選和葛洲壩下中華鱘產卵場的恢復與重建提供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