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鱘(Acipenser sinensis)是一種大型溯河產卵洄游性魚類,其群體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大陸架水域,產卵期洄游到長江中上游參與繁殖,是長江水生動物中的旗艦物種。受生境退化、過度捕撈等影響,中華鱘自然種群規模自1980年開始急劇縮小,目前已連續6年未監測到中華鱘的自然繁殖行為,物種岌岌可危。人工淡水保種繁育成為了保證中華鱘物種存續的關鍵措施。中華鱘生活史約90%以上的時間生活在海洋,長期的淡水圈養環境下海洋生活史的缺失可能是導致人工保種群體成熟個體較小、雌雄性成熟比例降低、繁殖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海洋保種是補充完善中華鱘海洋生活史的主要手段,而傳統海水網箱保種存在養殖密度大、底層溶氧低、通透性差等問題,保種效果較差,近海圍欄式養殖保種相比傳統海水網箱保種,具有養殖區域更大、水體通透性更強、無底網和抗擊風浪能力強等特點,是潛在可嘗試的保種模式。本研究對浙江溫州近海的白龍嶼海洋牧場環境因子及餌料資源進行周年調查并開展中華鱘放養實驗,通過對放養群體跟蹤監測及回捕解剖了解其攝食生態及行為適應性,綜合評估其生存適應性,為探尋中華鱘海洋保種新模式,實現“陸-海-陸”接力保種提供基礎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