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鱘(Acipenser dabryanus),又名達氏鱘,是我國長江中的旗艦物種,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生態價值。然而近幾十年來受過度捕撈、航道整治、水利設施建 設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長江鱘的自然種群資源急劇衰退。在2000年左右,長江鱘的自然繁殖活動停止,至今尚未發現其自然繁殖活動的發生。慶幸的是,隨著長 江鱘全人工繁育技術的成功,長江鱘人工保種及規模化繁育的問題已得到解決,而如何有效恢復其自然種群已成為當前長江鱘物種保護工作中的關鍵問題。為緩解長江鱘野生種群急劇衰退的現狀,農業農村部于2018年頒布《長江鱘(達氏鱘) 拯救行動計劃(2018—2035)》力圖從近、中和遠期逐步實現其自然種群的重建 目標。大規模的長江鱘親本、仔稚幼魚的增殖放流工作也相繼在長江上游大力開展,而了解和掌握放流后長江鱘的生存狀態和空間分布,對于系統和科學評估長江鱘增殖放流效果具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對長江上游保護區禁漁后長江鱘放流現狀進行了回顧性的分析評價,并對向家壩至合江約230 km的長江上游干流江段中的大型底棲動物的組成及空間分布進行調查研究,以長江鱘所攝食的大型底棲動物為基礎探究該區域長江鱘餌料生物的現狀。同時通過野外調查對該區域長江鱘幼魚的空間分布、生長狀況等進行研究,以期了解長江鱘幼魚人工增殖放流后生長情況,為科學的進行長江鱘的人工增殖放流和種群重建提供參考依據和基礎資料。